Page 115 - 發現台灣農業競爭力(十一)
P. 115

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臺南北區虱目魚產銷班第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魚塭裡的增氧設備-魚塭風車。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班











            員工在塭仔旁用蝦網收蝦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動化飼料桶。



            中於此。蔡長達的阿公阿嬤從民國40年代就在嘉南沿海從事虱目魚、吳郭魚、白蝦的

            養殖,蔡長達的爸爸蔡欽烈更是養了一輩子的魚。
              虱目魚為熱帶魚類,抗寒性低,對溫度變化敏感,11℃以下可能會冷昏,甚至凍

            死,冬季需有相關越冬設備。即便如此,養殖戶仍然得每3~4個小時巡一次塭仔,確
            認水溫和含氧狀況,這使得多數老一輩的養魚人幾乎是把生活和生命都綁在塭岸。阿

            公阿嬤、爸爸媽媽的辛苦,蔡長達從小看在眼裡,加上怕魚、不喜魚腥味,幼時他對
            自已說:「我長大以後絕對不碰魚!」結果民國99年當兵之際,接到爸爸的要求:退
            伍後回來協助管理塭仔,家裡準備成立加工廠。


            多元加工延長虱目魚保存期限


              早期資源匱乏,虱目魚價格不菲,是富有人家、病患、產婦才能享受的珍品;後技
            術成熟,大量生產,價格滑落,水車電費、飼料級藥品費、人事費、整池費卻節節上

            升,入不敷出。有人選擇休養閒置,也有人轉飼白蝦、文蛤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產作
            物,或在虱目魚池中混養零星魚種;蔡欽烈則往上游去思考:鑽研飼料、探究育苗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5卷19期  104/10/1

            開始販售起飼料和魚苗。
              但盛產崩價依舊讓人頭痛,尤其79年虱目魚總產量達9萬多公噸,導致每公斤虱目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
   110   111   112   113   114   115   116   117   118   119   1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