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4 - 2011建國百年神農暨模範農民專刊
P. 14
簡大新說,早期漁民為了提升漁產品的保存期限,漁船
一入港,便立即將魚貨送到魚寮,利用大型鍋爐等設備,
快速地烹煮加工。簡家從曾祖父時代,即以討海為生,繼
承衣缽、擅長捕魚的阿公,卻在一次前往彭佳嶼海域作業
時,被大海吞噬,再也沒有回來。頓失依靠的阿嬤,無法
出海作業,為了生計,在 海邊蓋起簡易魚寮,與當時只有
13 歲的父親,協助他人處理魚貨,再拿到市場販售,那是
窮困的民國 40 年代,到了民國 70 年代,父親成立船
隊,並與其它漁船組成「溪和漁獲船隊」,自產自銷;脫
離簡陋的魚寮,利用自行研發的機器提升加工品質,除了
宜蘭地區,並配銷到中南部,建立口碑與行銷通路。
民 國 90 年
代,由於加工
廠臨近烏石港
及外澳海邊,
周休二日的實
施,國內旅遊
風氣大開,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