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 - 枇杷
P. 3
汴坑磨仔墩, 結果頗為成功, 是目前台灣枇杷經營之濫觴。光復初期因栽培技術尚未發
達, 經濟凋蔽, 栽培面積僅數十公頃。民國 50 年代起因經濟發展
帶動技術進步, 消費增加, 枇杷栽培無論質量均有驚人增進, 至民國 68 年逼
近 3 千公頃, 是為歷史高峰。民國 69 年後外銷逐漸無利可圖, 枇杷生產一年不如一
年, 迄今僅存約 9 百公頃。在台灣加入 WTO 之後, 絕大多數果產水果受到衝擊,
價格大幅滑落, 枇杷因生產期適逢全球水果應市種類及數量均少之果欠期, 抗跌性高,
這一兩年來明顯增加許多新植果園。
枇杷生育對環境的要求嚴苛, 台灣最適於枇杷經濟栽培的地方侷限於中部南投縣
國姓鄉、台中縣和平鄉、太平市及新社鄉等地, 海拔為 600~1,000
公尺之頭櫃、二櫃的山區及台東縣太麻里鄉北里地區海拔 500~700 公尺山坡石礫地,
所產枇杷品質最好也最早; 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區域, 因為夏季雨水多、氣溫低、營
養生長旺盛, 無法順利花芽分化, 冬天時又有寒流霜害, 均不利枇杷生育; 再者北部
因開花晚、生育期中降雨機率大、低溫時間長、生育期延後碰到梅雨及其他水果競爭機會
突增, 所以也不具競爭力。枇杷是常綠溫帶作物, 若施氮肥或水分過多就會轉為營養生
長 , 於低溫下此一現象益發明顯; 低海拔及低緯度區域由於溫度較高有利於花芽分化,
但也由於高溫持續時間較久而不利於開花、授粉、受精及著果, 結果時間晚, 果粒小而
多, 不具經濟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