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1 - 臺灣好糧報到
P. 11

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9


 【前

   言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糟糕,總感覺這支票
 Pr e f ac e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不是開大了一點!





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大家族叫

 「雜糧 」


 得罪他們,可就要餓肚子了!     像日本戰國時期,白米是武士以上階級才吃得起,
                 一般人民更多是用雜糧蔬菜煮湯食用;而看起來很土
                 的甘藷根本是世界旅遊達人,從中美洲一路到歐洲、
   若說水稻是人類文明裡的耀眼巨星,那雜糧可說是撫慰各地人心  亞洲親戚五十(請用臺語唸)滿天下,餵飽人口不可勝
 的補給品了。廣義來說水稻之外的各種作物,包括麥類、豆類、粟  數;雜糧家族裡的大老小麥更是遠從約一萬年前就走
 米、玉黍蜀、甘藷等農產作物都可被稱為雜糧。(各領域釋義不同,  入人類生命中,到現在不只我們需要,雞豬牛羊長大也
 本書以農糧署釋義為基準喔!)   需要,重要性何其大。


   要知道在古早的年代,想吃到整碗雪白香甜Q彈的白米,那可是    雜糧在臺灣,是用多元燦爛的面貌豐富我們的生活,炎炎夏日來
 王公貴族巨賈等大戶人家才有的呢!就算到了後來白米普及的年代,  碗冰涼清新的綠豆湯,或是讓孩子吃不膩的綠豆冰;冬日天寒時的暖心
 也因價高亦不是家家戶戶可以天天開心吃,因那也關係到天候、水  紅豆湯;媽媽用排骨燉煮的四神湯,補了嘴空也暖了心房;香氣撲鼻讓

 文、栽種環境、技術、品種改良等條件限制。  人愛不釋口的夜市烤玉米;撒上砂糖滑口香甜的小米粥;傳統產婦發奶
                 聖品黃豆燉豬腳,更不用說週邊產品多多的胡麻、花生、甘藷,雜糧在
   反觀雜糧,說是真正的無差別格鬥無誤,不同氣候、崎嶇地形、  臺灣的四季裡,從早到晚、從零食到正餐,時刻伴隨著我們感受一切的
 水資源不足、偏冷偏熱,都不能阻止雜糧在世界各地踩下一片天,因  喜怒哀樂。
 此很多地方只有雜糧,是讓人三餐溫飽補充體力的必需品。
                   自從飲食西化精緻化,物質生活愈形豐富後,孩子們對於營養滿

                 滿但外型樸實無華、木訥寡言、不懂穿搭的雜糧似乎漸行漸遠,如果
                 可以選擇炸雞、比薩、薯條、手搖飲、精緻糖果餅乾、華麗甜食當然
                 是王道啊!(如果是我也選炸雞啊)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年代已經不同,我們也要與時俱進,孩子們不愛吃並不是雜糧們
                 不好,讓我們一起大改造,穿新衣戴新帽,雜糧進入校園午餐重起爐
                 灶。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吃光光,讓孩子們想挑都沒得挑。
   6   7   8   9   10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