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 - 綠肥作物栽培利用手冊
P. 3
前 言
農 委 會 農 糧 署 張金城
綠肥乃是將作物種植於田間空地,生長一段時間後將其新鮮的植體,翻
犛入土壤中作為肥料,或用來改善土壤理化性質者,均稱為綠肥作物。所謂
「田間空地」乃指田間土壤休閒時,前期作物採收後,次期作物尚未種植時
田間空閒之土地,亦可指於作物行間之空地,例如在茶園、果園行間較寬之
空 地 種 植 綠 肥 。
臺灣地處亞熱帶,氣候高溫多濕,因此土壤中有機物分解較快,土壤養
分易因激烈淋溶而流失,土壤肥力較差。臺灣光復初期,百廢待舉,物資缺
乏,化學肥料未能充分供應,因此,當時農作物生產多仰賴農家自給有機質
肥料及於農田休閒期種植綠肥作物以改 善地力,維持農業生產。據「臺灣農
業年報」統計資料,於民國 34 年 至 50 年代,綠肥作物栽培面積每年仍維持
在 10 至 20 萬公頃間,57 年高達 30 萬餘公頃之最高峰,此一階段,綠肥作
物種類以田菁面積最多,其次為大豆。民國 60 年代後,化學肥料普遍被利
用,因施肥方便省工、肥效迅速以及價格低廉等因素,逐漸養成農友偏重依
賴化學肥料,而輕視綠肥作物之重要性,因此,栽培面積大量減少,至 79 年
栽 培 面 積 僅 剩 7,717 公 頃 。
鑑於農田長期大量施用化學肥料,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不足,土壤
理化性與農田地力有逐漸劣化跡象,農政單位於 79 年起透過種苗改良繁殖場
統籌委由國外採種或進口供應國內所需之綠肥種子,同時進行綠肥品種篩選
工作,並研擬「休閒農地綠肥作物栽培推廣計畫」,夏季綠肥推廣田菁為
主,冬季推廣油菜、埃及三葉草及苕子,並以全額實物補助為誘因,及透過
宣傳手冊及記錄片製作等媒體宣導管道,籲請農友重視綠肥,經計畫性的輔
導農友種植後,綠肥栽培面積逐年增加,至 88 年達到 14 萬餘公頃,近年種
植 面 積 平 均 在 7 萬餘公頃左右,農友利用農田休閒期種植綠肥作物已蔚為風
氣,也成為稻田耕作模式中重要栽培作物,顯見農友已建立正確耕作觀念,
亦提高農地合理利用與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