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3 - 小稻米.大秘密-親師篇
P. 13

八堡圳

                   清初,彰化平原草莽未開,野鹿出


                   沒,為原住民狩獵之地。八堡圳的
                   修築,為台灣中部帶來全新的面


                   貌,至今仍然嘉惠無數百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●由來:康熙 48 年                 (  1709 年),

                   兵馬指揮施世榜(鳳山人),為了

                   開墾彰化平原,籌措巨資,費時 10

                   年,開鑿「濁水圳」(今八堡一

                   圳   )  ;  1721 年,埔心鄉人黃仕卿又

                   開鑿「十五庄圳」(今八堡二

                   圳)。兩圳都引濁水溪灌溉,日據時代合併為「八堡

                   圳   」  。

                   ●工程:在彰化二水和名間的交界處,導引溪水,在二水

                   鄉分流為二,流向彰化平原,迂迴灌溉農田。並遇一位隱

                   名行善的「林先生」,教以編製「壩籠」,攔溪導水,使

                   圳   水  源  源  不斷。這套工法並普及台灣大部分的灌溉圳渠,

                   可見收效宏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●規模:八堡圳原灌溉半線(彰化舊名) 13 堡中的 8 個

                   堡   ,  共   103 庄。經過 300 年不斷修繕,目前擁有 5 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幹

                   線   、  25 條分支線、116 條水渠,總長 566 公里,灌溉面積

                   211 平方公里。現隸屬彰化農田水利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●影響:八堡圳完工後,彰化發展快速,不僅成為台灣中

                   部第一大城(當時台中尚未興起),而且提供富庶的腹

                   地,讓鹿港名列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之林。至今台灣的稻

                   米產量,仍有 1/10 來自八堡圳灌溉區。
   8   9   10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   17   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