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9 - 草莓
P. 19
危害花、果柄、幼果、成熟果。花及果柄受感染後褐化腐爛, 幼果受感染後, 罹病
部位轉為黑褐色, 最後果粒乾枯木乃伊化, 硬若皮革故稱為革腐(。成熟果受害部位呈白
化水浸狀, 病斑擴大, 如開水燙傷狀。多雨季節容易發生, 農友稱為” 水傷” , 雨
季發生嚴重, 北部草莓栽培區, 冬季只要有雨, 果腐病發病率較低, 3~4 月春雨來臨
後, 發病率顯著提高。病原菌游走子
(Zoospore) 隨著雨水濺潑至果實造成感染。在本省引起草莓果腐的疫病菌至少有 2
種, 分別為 Phythophthora cactorum 及 P. citrophthora, 前者在土壤中以卵孢子
(Oospore) 度過不良環境, 俟環境適合時再發芽生長, 形成孢子囊及游走子, 隨雨水
及灌溉水傳播危害。
2. 防 治 方 法
(1) 畦 溝 鋪 放 稻 殼 5 公 分 , 減 少 游 走 子 隨 雨 水 濺 潑 感 染 的 機 會 。
(2) 草 莓 園 上 方 架 設 白 色 16 網 目 尼 龍 網 , 雨 滴 無 法 直 接 穿 透 細 孔 目 ,
破 碎 的 雨 滴 形 成 霧 狀 下 降 , 無 法 將 土 壤 中 病 原 菌 攜 離 土 面 , 果 腐 病 即 易
發 生 。
(3) 藥 劑 防 治 : 請 參 考 植 物 保 護 手 冊 推 薦 藥 劑 。
(五) 草莓炭疽病(Anthracnose)
病原菌: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
1. 病 徵 及 發 生 生 態